更新时间:2025-09-06 04:02:46
近日终于得空,看了近期口碑尚佳的《捕风追影》。映后查了票房数据,上映20多天,取得近10亿的票房。在当下市场整体萎靡的大环境下,这样的成绩也已是同期里的佼佼者了。
观影过程中就一直在想,其实打造一部相对叫好叫座的商业动作片,也没那么难嘛。这部《捕风追影》巧妙地将近些年市场上备受青睐的类型元素杂糅在一起,再把整体节奏大幅提速。用密集的爽感冲击感官,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获得纯粹的愉悦体验。这种精准贴合市场需求的创作思路,无疑是其口碑突破的关键。
更值得一提的是,影片刻意弱化了近年来被冠以“票房毒药”标签的成龙、张子枫等演员的弱项,转而大幅增加正反两方多个配角的戏份和人物塑造,通过平衡角色比重,既规避了潜在风险,又让整体叙事相对丰满。
可当剥离掉这些外在包装,深入探究《捕风追影》的剧情核心时,却不难发现其依旧跳脱不出香港电影近10-20年来主流的“老带新”叙事框架。
表面上看,影片塑造了老一辈用关切与呵护引导后辈成长的温情画面,仿佛依旧在暗示主创们仍旧重视行业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,而观众群体中也大多认同这样的设定。
但细品之下,影片中两个六七十岁的老人几度提及的“规矩”等词,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“没有我们,哪有你们”的中式“爹味儿”,与香港电影市场这些年的创作惯性如出一辙。
在《捕风追影》的故事里,成龙饰演的退休跟踪专家黄德忠,在新时代的警匪交锋中登场。彼时的警方已配备大数据分析系统、人工智能助手以及全覆盖监控摄像“天眼”网络,匪徒也拥有高级黑客等高科技手段,传统侦查方式似乎已跟不上时代步伐。但黄德忠即便身形老迈,却凭借数十年积累的直觉与经验,成为了警队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。
影片前期,张子枫饰演的年轻警员何秋果,对这位倚重传统经验的前辈颇有微词,警局里的同事也大多因过度依赖高科技而轻视黄德忠。然而随着剧情推进,何秋果逐渐被黄德忠的经验所折服,开始虚心学习,最终接过他的衣钵,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跟踪专家。
为了强化这种“传承感”,影片还特意将二人关系塑造得如同父女。通过铺垫何秋果作为搭档遗孤的背景,设计假扮父女执行任务的互动情节,让传统经验在新时代的传承显得更加顺理成章。可这种传承模式,恰恰是“爹味儿”的集中体现。
反派一方,梁家辉饰演的“影子”傅隆生与其4个干儿子的故事线,则在冷酷的告诉年轻一代:年轻人在能力上或许青出于蓝,但如果你们试图僭越“我们定下的规矩和边界”,那面临的则是被狠狠肃清的下场。
从叙事逻辑来看,黄德忠、傅隆生所代表的传统经验被塑造成了近乎无可置疑的权威,年轻一代即便手握高科技工具,也只能在前辈的指导下亦步亦趋地成长,完全没有突破传统、开辟全新路径的空间。
在影片构建的世界里,老一代的经验与智慧被过度尊崇,年轻一代被强行降智,更多是被动接受传承,而非与前辈平等探讨、共同创新。这一情节设定,恰似香港电影行业现状的真实映射 ——老戏骨们牢牢把控着核心资源与行业话语权,年轻演员被束缚在既定框架内,难以挣脱束缚,展现自身的独特价值。
将时间稍稍拉远,2010年上映的《岁月神偷》,同样在家庭叙事中暗含了这种“爹味儿”的传承逻辑。
这部影片以家庭为切入点,生动展现了香港人的“狮子山精神”。罗父靠修鞋维持生计,生活虽艰辛,却始终坚守着传统价值观,并将所有期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。大儿子罗进一品学兼优,是家庭未来的寄托。而小儿子罗进二则天性顽皮,时常惹出小麻烦。
面对生活的重重困境,罗父的形象俨然成为了传统权威的象征,他既有严父的威严,又饱含深沉的父爱。为了支撑家庭,他省吃俭用,对子女的教育更是严苛。
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:罗进二为了给生病的哥哥买一盒双黄莲蓉月饼,私自卖掉假明星签名照攒钱,罗父得知后勃然大怒,大声呵斥,传统家长维护家庭秩序的威严展露无遗。可当罗进二说出攒钱的初衷时,罗父的愤怒瞬间转为心疼,眼眶泛红。这一怒一柔之间,不仅展现了父爱的复杂,更传递出传统观念中长辈对家庭秩序的绝对掌控。
在家庭价值观的传承上,罗父代表的老一辈观点始终占据主导地位,年轻一代只能在潜移默化中被动接受这些观念,几乎没有机会表达自己对生活、对家庭的不同见解。影片中这种家庭秩序的构建与传承模式,与香港电影行业的生态高度相似。
无论是《捕风追影》中警队的新老传承,还是《岁月神偷》里家庭价值观的延续,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香港电影中“尊老敬老”背后的“爹味儿”现象。而这种现象投射到现实行业中,便是老戏骨凭借资历与地位长期占据核心资源,年轻演员的成长空间被不断压缩,最终导致香港电影演员青黄不接的问题愈发严重。
回溯香港电影的辉煌岁月,周润发、刘德华、梁朝伟、周星驰等巨星曾闪耀银幕,他们不仅是香港电影的代名词,更成为了华语电影史上的传奇符号。可时光流转,当年的风华正茂早已被岁月侵蚀,如今这些巨星大多步入中老年,而香港电影演员青黄不接的问题,也随之日益凸显。
从近年来香港电影的票房冠军作品中,便能清晰看到演员年龄结构的失衡。2023年,《毒舌律师》凭借犀利的剧情斩获高票房,主演之一的黄子华彼时已63岁,凭借精湛演技扛起了票房大旗。
2024年,《九龙城寨之围城》取得不俗成绩,领衔主演的古天乐也已54岁。这些头部影片的票房风光背后,隐藏的是香港电影演员群体“老龄化”的尴尬现实。
据香港电影发展局统计,2020-2024年间,香港电影的平均制作成本约为2500万港币(约合2300万人民币),而中国大陆的平均制作成本约为6800万元人民币。在资金本就紧张的情况下,多数制片人出于风险规避考虑,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有票房号召力的老戏骨身上。
这种创作选择直接导致了年轻演员的生存困境,不仅片酬低廉,机会更是寥寥无几。数据显示,年轻演员在电影中的出演报酬,平均仅为老戏骨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。在香港,普通新人演员的月薪仅8000港元左右(约合7300元人民币),这样的收入在消费水平颇高的香港,甚至无法覆盖房租支出。
在这样的行业生态下,青年演员的成长之路也布满荆棘。以TVB训练班出身的青年演员为例,他们在训练班期间需接受表演、台词、形体等多方面的严苛培训,即便顺利结业,也往往只能从跑龙套做起。
在TVB的剧集中,他们可能一集仅有几分钟甚至几十秒的镜头,薪酬微薄,月收入不足两万港币。而在电影领域,机会更是少得可怜:香港每年上映的本土电影数量仅50-60部左右,其中能给予年轻演员主演机会的,每年仅有5-8部,其余大部分角色都被老戏骨牢牢占据。
反观老戏骨们,他们凭借多年积累的人脉与江湖地位,早已掌控了资源分配的话语权。以成龙为例,作为香港电影界的标志性人物,他不仅在演艺事业上成就斐然,更深入涉足电影制作、监制等领域。在他参与的电影项目中,从前期筹备到演员选拔,他都拥有极大的决定权。
许多电影制作方为了借助成龙的市场影响力,往往会围绕他量身打造剧本,给予他绝对的主演地位,同时优先选用他熟悉且信赖的老搭档。这种创作模式,直接将绝大多数年轻演员挡在了门外。
在影视行业,好莱坞的运作模式非常值得借鉴。好莱坞电影公司在挑选演员时,虽会重视明星效应,但更不会忽视对新人潜力的挖掘。
以风靡全球的漫威电影为例,在打造《美国队长》《蜘蛛侠》等系列电影时,大胆启用了当时相对年轻的克里斯·埃文斯(出演《美国队长》时 30岁)、汤姆·赫兰德(出演《蜘蛛侠》时20岁)等演员。通过精心的角色塑造、系统化的影片宣传,以及与老戏骨的搭戏指导,这些年轻演员迅速被全球观众熟知,成功扛起了系列电影的票房大旗。
好莱坞这种“老带新”模式,并非让老戏骨占据绝对主导,而是让新老演员形成互补,既发挥了老戏骨的经验优势,又给了年轻演员展现自我的空间,最终实现了演员的新老交替与行业的持续繁荣。
反观当今香港电影行业,在演员培养与更新机制上存在明显不足。曾经为香港电影输送了大量人才的TVB训练班,如今也陷入了“招生困难、培训质量下滑”的困境。与巅峰时期相比,每年从TVB训练班毕业并能在影视圈站稳脚跟的演员数量大幅减少:昔日每年能输送数十位有潜力的新人,如今可能仅有寥寥数人。
香港电影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,并非一日之寒,其背后是整个行业生态、资源分配、培养机制等多重因素的叠加。香港电影如今虽已难现昔日辉煌,但为了不再深陷下去,就需要打破老戏骨长期霸占资源的局面,为年轻演员创造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。
影视制作公司应转变“唯票房论”的短期思维,在项目立项时适当降低对老戏骨的依赖,主动为年轻演员提供主演机会。可以借鉴好莱坞的“新人扶持计划”,既保证影片的市场基础,又给年轻演员锻炼的空间。
重建演员培养体系。TVB训练班应重新重视人才选拔与培训质量,同时联合电影公司、导演协会等机构,打造“从训练班到银幕”的人才输送通道,让有潜力的年轻演员能够持续获得演出机会,逐步积累经验与人气。
只有当香港电影行业真正打破“爹味儿”传承的束缚,建立起“新老共生、公平竞争”的健康生态,才能让年轻演员看到希望,让行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说句实在话,大家更该琢磨怎么把“蛋糕”做大,让每个人都能分到一份,才是良性循环。要总想着排挤别人、独占好处,最后只会让“蛋糕”越做越小,最后谁也捞不着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上一篇:影院于我